1992年之后,改革開放的大潮已不可阻擋。
從那時起,中國民營經濟走上了更大的歷史舞臺,一批更為敢打敢拼的年輕企業家開始走到舞臺中央。
1995年,已經在體制內工作13年的陳先保,看到逐漸“活”起來的時代,便不甘于方寸之間的安穩,開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在身邊一眾人的反對聲中,陳先保毅然走上了下海經商的道路。
正是陳先保當年的勇氣和堅持,成就了今天的洽洽。
洽洽成立至今已有20年。20年里,洽洽走上過山巔,也曾遇到過挫折,但是洽洽從未放棄,緊跟時代的腳步,不斷創新進取,書寫著自己的傳奇。
從“傻子瓜子”到“洽洽瓜子”
1967年,安徽小伙年廣久跟著一位老師傅開始炒起了瓜子,但計劃經濟時代下,瓜子生意并不順利。憑著自己的商業直覺,年廣久還是克服重重阻礙,創辦了“傻子瓜子”。
1982年,個體經濟已經正式走上歷史舞臺,《光明日報》的多次報道令“傻子瓜子”一下火遍全國,“傻子瓜子”幸運地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第一班車。
同年,另一位安徽小伙陳先保剛從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安徽省商業廳管轄的糖煙酒公司上班,端上了“人見人愛”的鐵飯碗。
1993年,改革開放已有十余年,市場經濟搞得熱火朝天。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國企表現出了諸多不適。與此同時,大批外資企業涌入中國,私營企業形勢也一片大好。
此時,身在國企的陳先保已經是科長級別,但看到方寸之外那個充滿變化的新世界,陳先保骨子里不甘平庸的熱血開始涌動。
一番權衡過后,36歲的陳先保選擇放下“鐵飯碗”,下海經商。
因資金有限,陳先保盯上了門檻較低的棒冰生意。但當時市面上已經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冷飲企業,陳先保需要給顧客一個選擇他們的理由。
在一籌莫展之際,陳先保的創新意識開始初顯頭角。
上世紀90年代前后,李小龍等香港功夫明星家喻戶曉,有很多小朋友會模仿李小龍耍雙截棍的動作。陳先保發現這一現象后,便順勢推出一款以“雙截棍”為造型并且五顏六色的棒棒冰,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很快,陳先保生意的火爆引來了各路對手爭相模仿。于是,陳先保另辟蹊徑,在一片反對聲中,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棒冰賣到東北去。讓人沒想到的是,因為家家都有暖氣,東北人一年四季都吃冷飲,棒棒冰竟出奇地受歡迎。
至此,陳先保再次展現出了他敏銳的商業嗅覺。
幾年后,冷飲行業的低門檻讓陳先保看不到更長遠的未來,不安現狀的陳先保開始尋找新出路。
在1998年的一次調研中,陳先保發現安徽老百姓都喜歡嗑瓜子,而合肥恰是有“中國炒貨之都”的美稱。于是,陳先保開始將目光轉向瓜子市場。
此后,陳先保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嘗一嘗當地的瓜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發現當時的瓜子市場有一個痛點——因為瓜子均為炒制,不僅不夠入味兒,吃多了還臟手,容易上火。
發現商機后,陳先保果斷進軍瓜子行業。
本就是技術出身的陳先保在大量的實驗之后,獨創了一種“煮瓜子”,即將瓜子與陳先保自己研制出的獨家配方共同煮制,這樣生產的瓜子不僅干凈,還更入味。
洽洽的創新基因就此埋下。
在工藝上有了突破之后,陳先保開始考慮給自己的品牌起一個響亮的名字。一次偶然路過廣場時,人們正在跳著的“恰恰舞”吸引了陳先保的注意。“恰恰”很像嗑瓜子的諧音,又好聽又好記,又考慮到“煮瓜子”的獨特工藝,便最終確定以三點水的“洽洽”作為品牌名稱。
漸漸的,“洽洽瓜子”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開始騰飛,不斷創新超越,直至成為行業龍頭。
從安徽第一到全國領先
洽洽成立時,正值世紀交替之際。
當時,改革開放已有20年,民營經濟十分活躍,炒貨行業更是一片紅海。其中,傻子、正林等大品牌均出自安徽,同樣位于安徽的洽洽,想要在一片紅海中開出一塊領地,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知難而退不是陳先保的作風。在煙酒行業工作多年的陳先保深諳市場之道,“市場其實是個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產品、品牌、渠道,這三條線有多大,市場就會有多大。”
在陳先保的帶領下,洽洽開始了一場“紅海突圍戰”。
陳先保對產品的創新是由內而外的。除了工藝變革外,在以塑料包裝為主流的時期,陳先保獨創了牛皮紙包裝。棕色牛皮紙搭配中國紅圖樣,既不失傳統韻味,又頗有與眾不同的質感。
此外,陳先保還以唐詩、宋詞等傳統文化為主題,在每包洽洽瓜子中放置文化卡片。文化卡片帶來的影響力超乎預料,人們幾乎都記住了有一種“有卡片的瓜子”。
有了產品和名氣,接下來便是提高銷量,用渠道建設打通洽洽瓜子到達消費者的“最后一米”。
陳先保在做市場調研時發現,消費者經常就近買瓜子,毫無規律可言。這意味著擴大銷量一個最有效的途徑便是——把貨鋪滿全國各地。
因此,為了能吸引各地經銷商的青睞,陳先保開始搞起了“開箱有禮”的活動。每箱貨都放上1-50塊不等的“禮金”,開箱即見。這個小小的“心機”很快俘獲了各級經銷商的心。
就這樣,洽洽瓜子不知不覺占領了全國各地的大小商超,洽洽也逐步搭建起了扎實穩定的線下渠道。
“產品”和“渠道”已經具備,洽洽距離火遍全國還差一個“品牌”建設。
洽洽成立第一年便收獲了300萬元的凈利潤,這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陳先保卻做出了一個讓大家目瞪口呆的決定——借錢花費400萬元在中央一臺打廣告。
不出所料,這個決定遭到了公司管理層一致反對,但陳先保力排眾議,最終還是砸下了400萬元的廣告費。
此后,洽洽瓜子一炮打響。2000年,洽洽銷售額成倍增長,突破1億元,2001年則暴增至4億元。
此時距離洽洽成立不過三年時間。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場大雨,給洽洽澆了一盆冷水。
2001年秋冬時節,內蒙古陰雨連綿。洽洽原料產地數千公頃的葵花籽因無法及時采摘晾曬,原料質量大打折扣。
一邊是當地數十萬種植戶全年的收益,一邊是成百上千萬消費者的權益,陳先保陷入兩難境地。
再三考慮之后,陳先保最終選擇將這批葵花籽原料全數收入囊中。同時,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降低了這批原料的霉變率。
正是這場大雨暴露了炒貨行業“靠天吃飯”的局限性。于是,陳先保開始有了布局全產業鏈的想法。后來,陳先保建立了自己的農業公司,并研發出了性能更為優良的雜交品種。
2008年,憑借在產品、品牌、渠道及產業鏈建設上的創新突破,洽洽銷售額首次突破20億元,成為行業內外公認的“瓜子大王”。
往后的幾年,洽洽業績一路上揚。2011年3月,洽洽在深交所順利上市,正式成為國內“堅果炒貨第一股”。
從“瓜子大王”到“堅果專家”
面對時代的變遷,作為行業龍頭的洽洽也曾陷入迷茫。
從2012年開始,洽洽食品增長開始放緩。2012-2017年間,洽洽營收累計增長不到10億元,甚至一度陷入負增長。
于此同時,外界環境也在風云變幻。
一方面,國內葵花籽消費市場已逐漸趨于飽和;另一方面,電商風口的來臨使得國內堅果行業開啟了互聯網電商時代。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來自于一場席卷全國各行業的消費升級。80、90后一代對于產品的多樣性、趣味性要求更高,更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也要求企業進一步優化自身的經營模式。
這一切,都讓當時的洽洽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過去幾年,我們的日子比較好過,太安逸,導致我們狼性不夠。”在2018年的一次活動上,陳先保曾這樣回應這段低谷期。
2015年,陳先保的回歸喚醒了洽洽沉睡已久的“狼性”,也開啟了洽洽關停多年的“創新馬達”。
陳先保要求洽洽進行自我顛覆,更加年輕化才能符合當下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隨后,洽洽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轉型。
首先是產品上的突破。在多輪研發和試錯后,洽洽在全行業內率先推出了新品山核桃味風味瓜子,一時間引爆了消費市場。
“允許創新失敗,不允許不創新。”隨著山核桃味風味瓜子的全國熱銷,洽洽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在任何一個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的消費市場經歷了從吃飽到吃好的階段,現在人們的需求是吃得健康。”陳先保表示,正是因為意識到了消費市場的變化,洽洽順應時代要求,布局堅果品類,為企業發展找到第二引擎。
2017年,洽洽“小黃袋”每日堅果上市。有數據顯示,洽洽小黃袋每日堅果目前累計銷量已超過10億包。2018年,洽洽正式升級為堅果企業,并首次喊出“實現從全球領先的瓜子企業邁向全球領先的堅果企業”的戰略跨越口號。
2020年7月,洽洽再提“堅果+”戰略,將品類創新的邊界進一步延伸。先后推出新品“益生菌每日堅果”和“每日堅果燕麥片”,并有消息稱,2021年將會考慮投放每日堅果乳。
除了不斷嘗試創新品類之外,洽洽還以多年來深耕全產業鏈的優勢,推出了引領行業發展的“新鮮戰略”。
新鮮,從種子開始。洽洽在全球范圍內選取優質種植基地,通過全球直采工藝,從源頭上保障新鮮。
在生產環節,洽洽同樣親力親為。2021年,洽洽已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十家自有工廠,并對生產工藝進行了智能化改進,采用“八重新鮮設計”,對生產環節進行全流程管控,確保每一步都領“鮮”。
同時,洽洽從未停止技術創新。為此,洽洽特別設立了一流的化驗中心及獨立的科研機構,深耕基礎科學研究。其中,洽洽掌握的“關鍵保鮮技術”榮獲了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在營銷方面,除了傳統的“文化卡片”,洽洽近年來也在進行著更年輕化的嘗試。
自2016年起,洽洽開始打造“洽洽葵花節”和“洽洽年貨節”節日IP,并開始舉辦“快樂一起洽洽舞蹈大賽”。將品牌與百姓文化生活相結合,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和快樂的生活態度,拉近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此外,為讓消費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洽洽的“新鮮質造”,增強與消費者的互動感,洽洽于2019年正式推出了洽洽透明工廠的在線參觀平臺,向大眾零距離真實展現了洽洽堅果從原料全球優選,到產品生產加工的全產業鏈。
經過疫情的一番洗禮后,2020年,洽洽攜手央視進行了全面升級的透明工廠全球云直播,為后疫情時代的食品安全機制提供了洽洽的新思路。
在這些營銷創新的最底層,則是洽洽20年來始終堅持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
如今的洽洽,以瓜子和堅果雙引擎,開啟了發展的新紀元。作為龍頭企業,洽洽正以其創新發展理念和全產業鏈生產模式帶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從“洽洽質造”到“文化名片”
“把一粒瓜子要做到極致,做到世界去,讓世界分享中國瓜子的美味。”這是陳先保的愿望,更是洽洽的美好愿景。
陳先保曾多次對內部講過一個故事——多年前,他跟團隊去往澳洲考察。一次聚會結束后,一位老先生找上門來,給了他一個擁抱。交流過后,陳先保得知,老先生是一位越南華僑,很長一段時間內,洽洽香瓜子都陪伴著他的僑民生活。
因此,收到陳先保到澳洲考察的消息后,這位老先生才特意前來想要見陳先保一面。這次擁抱過后,老先生便成為了洽洽在澳洲地區的客戶,并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合作關系。
通過這個小故事,足以看出洽洽不僅專注于自身的修煉,同時也熱衷于以“瓜子”為媒介向世界各地傳遞中國文化。
目前,洽洽的線下渠道已觸及全球。其中,國內擁有遍布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銷售機構,共有1000余家全球專業經銷商合作伙伴及大型零售商,超過40萬終端,未來3年內終端數量將達到100萬。
此外,洽洽的產品出口近50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賣出超20億包。不僅如此,2019年,洽洽泰國工廠也已經投產,這成為了洽洽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跳板。
▲洽洽泰國工廠
隨著國際化布局逐漸深入,洽洽在國際范圍的影響早已不局限于行業、市場范疇,開始滲透到了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領域。
比如,在一些中國留學生的家里,你會看到逢年過節時,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嗑著瓜子,話著家常,好像那時那刻已經置身家鄉,和親友團聚。
比如,在韓國的一些中文學校里,你會看到老師手里舉著一包洽洽瓜子,在黑板上寫下“瓜子”二字,教學生們學習中文。
比如,在一些國家的大使館里,你會看到各國大使們將洽洽瓜子作為禮品,送往世界各地,以示友好。
需要注意的是,洽洽除了在以瓜子為媒傳遞中國文化之外,也很細心地考慮到了海外產品的本土化改良。
在美國、韓國、日本等海外產品的包裝上,洽洽會特地采用當地語言,并特意安排一些巧思,在包裝上展示出嗑瓜子的方法,為海外消費者消除不會嗑瓜子的顧慮。
在口味方面,洽洽針對各地飲食習慣有針對性地推出了本土化口味。比如,在東南亞地區推出的椰香、咖喱口味,在泰國推出的椰芒口味等,都受到了當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
此外,洽洽始終和海外消費者保持著密切互動。洽洽已經連續兩年邀請海外的消費者代表到中國來參觀洽洽工廠,讓海外消費者們親眼“看”到一顆洽洽瓜子的前世今生。
可以說,洽洽正在以“食”為媒,向世界遞出一張“文化名片”,讓世界人民以一顆小小的瓜子為窗口,窺見整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恢弘巨變。
結語
其實,洽洽的崛起之路,就是中國制造的崛起之路。
無論是年廣久的“傻子瓜子”,還是陳先保的“洽洽瓜子”,都是大時代浪潮里的一朵浪花。他們是時代奮斗者的縮影,他們成就了時代的繽紛絢爛,時代也成就了他們不凡的人生。
回顧洽洽20年歷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正是因為他們走過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改革開放歷經40多年,新老創業家陸續走上舞臺,屬于陳先保們的時代還在路上,20歲的洽洽仍是少年。
我們期待,在新的時代里,洽洽繼續書寫傳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