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奧運會,整個大灣區、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場體育盛事,而今年香港奧運隊也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澳門體育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一直未能成為國際奧委會成員,導致澳門運動員無法參與奧運會,面對這一次香港隊的奧運獎牌收獲,更在澳門社會上激發起熱議。有評論認為,政府應當加大對本地運動員的培育和投入,重視本地運動員。
運動水平與醫療水平,素來是密不可分的存在。隨著運動水平的提升,在營養補充的均衡搭配,還是處理運動帶來的損傷康復,醫療保障都起到關鍵作用。近日有記者采訪了澳門青年醫療人員協會會長趙云橋,長期關注澳門本地運動開展的趙云橋表示,對于澳門這一彈丸之地而言,到底投入多少資源才能有效提高城市運動水平,這個問題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只對一小部分人進行投入,可能提升成績見效會更快,但對于一個產業的發展,一小部分人能起到的作用始終有限。
澳門一直以來都有舉辦多項運動賽事,但只有“馬拉松”類型的賽事,比較能與周邊聯動。
與大灣區城市聯動提升賽事影響力
體育作為一項產業,也可以是「產業適度多元」的一部分。以內地目前比較熱門的足球、籃球為例,球員職業化、俱樂部運營商業化的發展,讓這兩大球類運動,已經漸漸具備了一定規模。商家會愿意主動贊助球隊球員,觀眾也會主動支持球隊球員。
反觀澳門,本身由于人口、空間等限制,任何運動比賽都極難有系統性的持續經營。最有代表性的大賽車,也只是一年四日。而曾經轟轟蕩蕩的「武林大會」,也難以形成一種風氣,或者具備行業代表性和影響力。
就當前的城市體育硬件而言,澳門并非不能有成規模的賽事,只是難有吸引關注并且更緊湊的賽程。因此,澳門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舉辦一些具有聯賽性質、并且更具話題性的賽事,甚至應當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互動,以及與整個內地其他城市互動,以編排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賽程。
撇除勞師動眾的「大賽車」,小賽車、三人籃球賽、五人足球賽、武術擂臺賽、攀巖賽、單車賽、擊劍賽等,都可以在這個考慮范圍內。
澳門青年醫療人員協會會長趙云橋
青少年亟需「走出去」才能提升競爭力
今年在陜西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澳門派出102人的代表團出戰,比上屆全運會的61人代表團多出不少。但澳門運動員主要是「重在參與」,如在先前舉行的全運會男籃預賽上,澳門代表隊戰績平平,未能通過預賽。究其原因,澳門的體育運動發展從青少年賽事起,都只局限于本地競爭,不主動去和周邊城市較高水平的運動員競技,就很難提升自身水平,也限制了競技運動的趣味性。
對此,趙云橋建議有關機構及團體,應當發起更多「粵港澳大灣區杯青少年聯賽」,以讓整個社會擁有更積極的體育運動氛圍,鼓勵更多青少年從小培養體育運動的志向,打穩產業根基。當青少年們能在「體育」這個領域率先與大灣區融合,澳門的運動環境才能看到出頭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