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是阿爾茨海默病(AD)治療的首要原則,為此國際老年癡呆協會給2021年國際阿爾茲海默癥月設立了“知己知彼,早診早治”的主題,強調阿爾茨海默病公眾認知和早期發現干預的重要性。為增進公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了解,響應今年國際阿爾茲海默病月的主題精神,由浙江省人民醫院牽頭、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精神衛生中心(杭州7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共同參與的2021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日”大型宣教義診活動于近期在杭州市浙江省人民醫院開展。
本次患教義診活動邀請了當地許多知名專家到場,包括浙江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于恩彥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陳煒教授、浙江大學精神衛生中心(杭州七院)副院長 陳致宇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謝健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精神科副主任林錚教授、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蘇衡教授,副主任廖崢孌教授。
于恩彥教授向到場的患者和家屬展開AD疾病科普宣教,隨后和其他6位專家和到場老年朋友一起進行紅歌PK、手指操等益智活動,并在現場為患者展開義診活動。
會后,于恩彥教授和廖崢孌主任接受了采訪,兩位專家多次強調了阿爾茨海默病社會認知與早期篩查、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并且在阿爾茨海默病診療現狀以及疾病管理層面展開了廣泛的分享。
圖:國際阿爾茨海默病月大型認知教育活動現場
正確的疾病認識對阿爾茨海默病干預十分重要
由國際老年癡呆協會發布的《照料者學員培訓手冊》指出:“對疾病認知的缺乏將給AD患者家屬、照料者帶來很多的困難,并使其執行錯誤的AD治療策略[1]。”所以,患者教育對照料者和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如果對AD認知不夠,不但會耽誤患者的治療,還會給患者、家屬(照料者)帶來嚴重的負面生活影響。對此,廖崢孌主任表示:“病人發現、識別的難點主要在于對疾病的認識不夠,思想上不夠重視,以及病恥感。疾病認識不夠,就會導致早期發現不了,把老年癡呆當住正常的老化,覺得人老了就這樣。或者保持僥幸心理,錯過最佳干預時機。也有些患者或家屬對疾病仍有病恥感,拒絕看病。這些都是導致錯過早期識別的主要原因。”
疾病知曉率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于恩彥教授表示:“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的知曉率在樂觀的估計下不會超過50%,知曉率非常低,我們要對它進行識別就非常困難。所以現在我們的病人都是已經達到癥狀都癡呆了才來看門診,到這個時候從癡呆的角度來說他已經進入到不可逆的階段。”應振華教授也強調:“國際阿爾茲海默病協會調查顯示,9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可能在有生之年患上失智癥,有2/3的人認為失智者患者干擾了正常生活,很多人把健忘當成是老了以后當然的事,導致很多的阿爾茲海默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面對我國日益老齡化的現狀,阿爾茲海默病的早期了解、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刻不容緩。”
圖:于恩彥教授在科普講座
早期治療和干預可最大程度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負擔
作為新興的老齡化大國,我國老年癡呆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每100個60歲以上的人中就有6人罹患此病;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預計到2050年,我國將有4000萬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于恩彥教授表示:“老年癡呆患病率越來越高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危害,另一個危害是它花錢很多。2015年的阿爾茨海默病世界報告顯示,全世界花在老年癡呆的治療費、照料費等各種費用,相當于全球GDP的1.09%,這是相當大的數字;中國患者一年要為它花12.2萬元,負擔也十分沉重。目前對這個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也就是讓它不出現,至少讓它晚一點出現;一旦出現了,要及時干預讓這個病輕一點。”
圖:于恩彥教授和謝健教授現場展示簡單易學有趣的手指操
于恩彥教授還指出:“預防和干預阿爾茨海默病要遵循科學性和系統性,這些認識來源于科學研究和實踐;包括營養指導、鍛煉、認知訓練、社交社會、控制代謝和血管因素這些層面,都需要加強教育。早期預防是指預防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因素,比如說心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憂郁、體育鍛煉、智力活動、吸煙、生活方式等。對已經得的病的患者,我們還要進行積極的治療,生活干預、方方面面的干預,包括學習、鍛煉、飲食進行改變;對這種病的治療必須是系統性的和長期的,系統性干預,就是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計劃,定期評估,修正方案;長期就是癡呆這種病一旦給它治療、給它預防,就不能停歇,必須是持續的,這是由這種疾病性質決定的。”
對因機制新藥或將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診療局面
由于疾病的直接成因尚未完全闡明,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在臨床治療方案上有較大瓶頸。廖崢孌主任對此表示:“臨床上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目標以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為主,治療主要以改善癥狀、阻止癡呆的進一步發展、維持殘存的腦功能、減少并發癥為主要原則。因此,治療目標應切實可行,不能期望過高。這些目標包括:改善或保持患者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患者的BPSD,減少癥狀的發生,降低疾病給患者和照料者帶來的苦惱與傷害,保持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照料者負擔。”
可用藥物很少以及新藥研發困難是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領域難有進展的關鍵,于恩彥教授指出:“新藥開發非常困難,有研究表明2000年到2012年間有244種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進入研發管線,最后有243個藥物都失敗了,失敗率很高。我們目前主要用的藥物就是乙酰膽堿脂酶抑制劑、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美金剛)和2019年上市的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九期一®是我國原研的一款新藥,目前臨床上看這個藥是有效的。”
靶向腸道菌群、神經炎癥的九期一®被我國批準以及最近美國FDA的監管動向表明,全球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的主流方向已經轉向以針對疾病成因為基礎的疾病修飾療法上,這個趨勢或將改變目前以對癥治療為主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局面。作為一款中國原研寡糖類疾病修飾類小分子藥物,九期一®通過重塑腸道菌群,降低異常代謝產物,減輕外周炎性免疫細胞向大腦的浸潤,減輕神經炎癥;同時可直接與Aβ結合,抑制Aβ聚集、促進Aβ斑塊解聚,從而系統性應對阿爾茨海默病復雜疾病機制[2] [3]。中國三期臨床研究表明該藥物在36周觀察期內持續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由于患病后認知功能受損,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家屬的決策和照護對患者的治療和生活將起到關鍵的作用。參加活動的患者家屬藤大爺在現場分享長期治療及照護經驗時提到:“我老伴確診這個病5年多了,一開始只是記性差,后面性格也改變,經常跟我作對,照顧她很困難。確診后吃了一年多的藥,因為副反應停過藥,后面國產新藥獲批后開始繼續堅持治療,目前已經堅持治療9個月。主要感覺就是病情穩定了,也沒有惡化,現在我老伴話變多了,醫生告訴我話變多了就是好的。我在照顧我老伴那么多年的經驗是,要多跟病人交流,說話、做事要多順著她,生活中要多鼓勵,要堅持治療和隨訪,我有這樣的體會。”
圖:參與此次宣教義診活動的所有專家
參考文獻:
[1].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幫助照料者進行照料-學員培訓手冊.retrieved from https://www.alzint.org/u/2020/09/Helping-carers-trainees-manual-Chinese.pdf
[2]. Wang X, Sun G, Feng T, et al. 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J]. Cell research, 2019, 29(10): 787-803.
[3]. Xiao S, Chan P, Wang T, et al. A 36-week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phase 3 clinical trial of sodium oligomannate for mild-to-moderate Alzheimer’s dementia[J].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1, 13(1): 1-11.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