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東數西算”?
我們可以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南水北調”、“西電東輸”這些國家戰略性工程來了解。
所謂“南水北調”,就是建設一張“四橫三縱”為主體的高品質“水網”,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將南方充足的水資源運輸到北方,使水盡其用,地盡其利。而“西電東輸”,就是借用水力發電潛力巨大的西部地區,通過一張高品質的“電網”,實現西部發電供給東部企業和居民使用,有效緩解華東、華中地區的用電壓力。
“東數西算”也是類似的思路,就是將東部產生的數據運輸到西部,發揮西部數據中心的算力,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社會民生。
眾所周知,我國東部地區有許多做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高信息化企業。像政府“一網通辦”、互聯網企業的云計算,每天都會產生大量數據。但東部地區的算力基礎設施資源緊張,難以滿足當地需求。
與之相對應的是,西部地區有能源、有土地,算力資源豐富。通過構建類似于“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的網絡,把東部的數據運輸到西部存儲、計算,能夠極大改善東中西部數字新型基礎設施不平衡的布局。
數據中心既是個‘比特 ' 企業,又是個‘瓦特 ' 企業,既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優等生 ',又是能耗領域的“差等生”。
一個超大型數據中心,每年耗電量近億千瓦時。在東部一線城市,由于能耗指標緊張、電力成本高,大規模發展數據中心的難度很大,充滿了局限性。而一些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豐富,氣候適宜,但存在網絡帶寬小、跨省數據傳輸費用高等瓶頸,無法有效承接來自東部的需求。
近年來,“東數西算”在產業層面已有實踐。三大運營商、華為、互聯網廠商等,在貴州、甘肅等西部地區布局了大量的數據中心。在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運營及在建的數據中心已達 23 個,形成了行業集聚效應。
一期建筑面積約 48 萬平方米的貴安新區華為云數據中心項目,是貴州貴安新區重點打造的 12 個大型數據中心之一。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華為全球管理數據存儲中心,可安裝存儲服務器約 40 萬臺。平均每年還將有 1 萬人左右進入園區,進行全景化實戰培訓、實習等。
“東數西算”如何構筑?
首先,“東數西算”要關注“算”。
對于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可再生能源豐富、氣候適宜、數據中心綠色發展潛力較大的節點,可以重點提升算力服務品質和利用效率,積極承接全國范圍內的后臺加工、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沈竹林表示,在建設數據中心的時候,需要關注這幾個方面:一是引導有序布局,實現數據中心有序發展。二是促進綠色節能,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三是推進迭代應用,提升大數據的創新能力。四是體現高效利用,提高算力資源利用效率。
其次,“東數西算”有了超強“算力”,更要關注“運力”,解決數據“從東部運送到西部”的問題。
《福布斯》預測:“未來十年內,數據將持續增長,不斷突破界限、推動創新和利潤增長。”2015 年以來,我國數據增量年均增速超過 30%。隨著全社會數據總量的爆發式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據資源大國。數據的超大“體量”,需要更大規模、更高效的數據中心提供算力。
數據中心內的數據包含很多機密數據。譬如,政務類應用數據,包含很多人民群眾的社保、居住地等信息;銀行數據,包含儲戶個人賬戶和存儲信息;醫療數據,包含患者的診療信息等信息。這些數據,全部需要高安全的網絡。
對于金融交易、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對數據中心網絡的時延要求極高。千行百業產生的數據信息從東部運輸到西部,需要強大、安全、可靠的運力網絡來保駕護航。
“東數西算”的運力網如何構筑?
既然提到數據“運力”,這就不得不提到全光網。
利用光進行信息傳輸的方式,可以說歷史悠久。1966 年,華人高錕提出了光纖傳輸理論。1976 年,光纖技術的繼續發展,使得光纖損耗已減小至 0.47dB/km,推動了光傳送技術的蓬勃發展,廣泛應用于數據傳輸。
為何選擇光來傳輸?
第一,光傳輸安全性最高,抗干擾能力最強。
光纖只傳光,不導電,不受電磁場的作用,因此光纖對電磁干擾、工業干擾有很強的抵御能力。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光纖中傳輸的信號不易被竊聽,因而保密性強。光傳輸采用是 L0 和 L1 層提供以波長 λ 和子通道 ODUk 為代表的剛性“硬”管道,具有天然硬隔離的屬性,是安全性最高的信息傳輸技術。
第二,光傳輸可靠性高。
光纖本身的材料是石英 (SiO2),外包裝材料一般為特種工程塑料,都具有極高的耐腐蝕性,因而對環境的適應性非常強,具有耐酸、耐堿的特性。而網絡層面,可配合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技術,光纜發生故障時,業務可自動快速恢復,支持最高可達 99.999% 的安全,大幅提升網絡韌性。
第三,光纖傳輸容量大,傳輸距離長。
密集波分 (WDM) 技術早已成熟,且還在不斷挖掘光纖的傳輸潛力。當下,單纖傳輸的最大容量已達到 200G x 120 波(24Tbps),后續可持續升級演進到 48T 乃至 88T。同時,商用光纖的衰減已達 0.19dB/km 以下,可以實現數千公里的超長傳輸。
第四,穩定的超低時延。
光是目前傳輸最快的技術,在光纖中可以達到每秒 20 多萬公里。基于端到端的全光網,數據一跳直達,可以提供確定性的低時延保障。“東部 - 西部”之間的傳輸時延,可達毫秒級。
東數西算,全光網虛位以待
中國在全光網的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持續引領著光產業的發展方向。
全光網發展已經歷兩個產業代際:以全光纖網為特征的全光網 1.0 時代,以全光自動調度為特征的全光網 2.0 時代。伴隨國內三大運營商相繼開啟 ROADM/OXC、200G/400G、光網自動化管控系統的商用部署,標志著中國已經全面邁入全光網 2.0 時代,為“東數西算”打下了堅實的網絡基礎。
從 2018 年開始,中國三大運營商相繼開啟了 OTN 政企網的大規模建設 ——2018 年底,中國移動率先啟動了全球最大規模的 OTN 品質專線網絡建設;中國電信也推出了“FIRST”品牌的品質專線產品,通過打造覆蓋全國的端到端全光網絡,提升其高品質專線的競爭力;中國聯通則基于其 OTN“金融精品網”的創新實踐,將之進一步延伸到千行百業,構建了面向不同行業市場的精品專線產品。
在集團完成國干層面政企專網的建設之后,各省開始有所動作,以此來打造一張 E2E(端到端)的扁平化 OTN 網絡,從而為企業同時提供高品質的本地專線和跨省專線。
從 2019 年初,全國各省公司已陸續啟動省內的政企精品網,截止目前建設了 70 余張 OTN 品質專線網絡。譬如上文提到的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 貴州,三大運營商紛紛建設全光網。貴州移動在 2021 年 5 月 17 日正式宣布“極速之光”系列云網產品正式全線商用,貴州聯通也發布了 Smart OTN 智網專線。
三大運營商一直致力于為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為政企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通信基礎網絡。通過近 2 年來打造的 70 多張高品質全光網,運營商們已然構建了一條“東數西算”的大動脈,通過“超高安全、超低時延、超高可靠、超大帶寬、超長距離、靈活可調”的高品質聯接,快速高效地將“東數”運送到“西算”,充分釋放“西算”的超強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