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博區是什么?中小城市是否可以有都市文博區?
寧波中心城區海曙正在進行一項有意義的探索。
作為寧波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海曙文化遺存稠密。當地提出打造都市文博區的新目標。對海曙來說,破題都市文博區,不僅是探索老城區的運營之道,更是為城市未來積蓄發展勢能、培育發展新能級。
(資料圖片)
都市文博區大有可為
越來越多的城市關注到知識經濟的崛起。當大家意識到未來的經濟引擎不再是物質資產,而是擁有新知識的高技能勞動力,幾乎每個城市都開始想盡辦法“搶人”。
那么,怎樣才能保持一個城市的吸引力?這樣的地方一定是一個文化高地,因為只有文化才能讓人內心深處產生認同感。這意味著,都市文博區大有可為。海曙提出打造都市文博區的新目標,意在于此。
寧波中心城區海曙,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擁有寧波八大歷史文化街區中的7個,城區范圍內有文物建筑117處,建成各類博物館、陳列館等20余處。
歷史遺存豐富的海曙老城區該如何整合更新,成為資源集中并且可觀可感的都市文博區?
北京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北京坊所在的大柵欄歷史文化保護區,通過改造,形成獨特的歷史與現實融合的文化韻味。
都市文博區的優勢得以體現,集中和利用自身文化資源,并打造與生活高度集合的多層次文化空間集群,形成獨一無二的城市文化片區。
海曙打造都市文博區,就是要在人才競爭中勝人一籌。
海曙都市文博區博物館群的“帶頭大哥”天一閣博物館正在啟動南館建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傳承與開發,使之與現代生活和城市發展相向而行。
“以博物院為區域中心,打造與生活高度結合的多層次文化空間集群,如影院、畫廊、工作室、主題商業文化酒店、新潮俱樂部等,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城市文化片區和復合文化消費空間,破解千城一面的問題。”天一閣博物院專職副書記鄭薇薇說。
老街區有機更新
今年以來,“寧波三江口核心區城市設計海曙片區”項目進展顯著,這里將進行城市設計,千年府城核心羅城正在加速復興。
古代寧波城,大致形成這樣的基本格局:官署所在的鼓樓一帶,叫內城,俗稱子城;新造的城池叫外城,俗稱羅城。
羅城位于三江口核心區,主要為海曙區內唐代羅城基址,總面積約4.27平方公里。濃郁的歷史氣息和落后的生活配套,一度構成雜亂無章的現實畫面。
怎樣讓文博資源和居民日常生活“友好相處”?換句話說,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生活配套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這是城市運營者面對的一道難題。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認為,打造都市文博區,要考慮激發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公共服務和文旅產業項目植入時,讓本土故事和群眾的生活場景演化成城市商品,不只是做成“爆款”,把游客的打卡拍照變成刷卡消費,更要兼顧惠民,激發本地居民消費,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在保護基礎上的城市更新是一項復雜工程,往往需要大投資。比如,南京鼓樓片區更新項目投資額達182億元;深圳福田大金沙片區城市升級,政府投資達300億元。
成都“網紅”街區寬窄巷,有“老成都底片”之稱。改造以“落架重修、修舊如舊”為理念,更新進程中保留街區本身的趣致與氣質,同時提升了基礎生活配套,延續、傳承并重塑城市空間。
在海曙,一個千年古城保護煥新項目正在啟動。海曙與招商蛇口共同規劃運營“寧波秀水街歷史文化街區”,以“羅城老街巷,儒商新秀場”為定位,提升生活配套,通過商文旅融合實現老街區有機煥新。
從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都市文博區,核心在于“文化味”和“歷史感”。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位于海曙的望京門城墻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海曙都市文博區的一個新地標。
博物館依照明州羅城(望京門段)遺址的走向和范圍,大跨徑建造在遺址上方,既是遺址的保護建筑,更是展示寧波千年建城史的實證空間。
在這里,沉浸式探館活動《守護明州西》頗受歡迎,以城墻往事為源,創作劇本和人物,邀請市民、游客一起體驗“千年城事”。
今年3月,海曙成立都市文博區聯盟,天一閣博物院、望京門城墻遺址博物館、寧波教育博物館、屠呦呦舊居陳列館等首批13家單位加盟,已攜手開展20余場活動。
傳承歷史文脈,海曙從博物館拓展到都市文博區,讓一個地方的文化淵源立體化呈現并且傳承活化。
歐洲同樣有文化城市計劃。1985年,歐洲推出計劃,在城市更新中推動文化發展。不少歐洲城市再次復興,例如英國城市格拉斯哥、荷蘭城市鹿特丹、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等城市參與該計劃,成功地從衰敗的工業城市轉變為極具吸引力的文化城市。
海曙正在用文化來經營一個區域,雄心體現在都市文博區的規劃——全國聞名的“千年海曙·文博新都”——讓這片土地立體而生動:實施“點靚”計劃、“喚醒”工程,打造羅城博物館群,以望京門城墻遺址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院為牽引,串聯輻射內部歷史遺存和現代場館。
我們樂于看到,都市文博區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提升城市名片和軟實力,推動城市“從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