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塔拉分場的烏仁阿姨年紀大了,還患有高血壓。有了‘健康地圖’,我們上門前就能了解她的情況,不用再花時間詢問基礎信息,直接帶上需要的藥品和設備就行。”一大早,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中心衛生院院長彭俊春便帶領醫生團隊,沿著鄉間小道開啟了上門送醫服務。
出診結束后,彭俊春根據烏仁最新的體檢結果,在地圖上更新了她的健康數據。
白音錫勒中心衛生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牧場,地處錫林郭勒大草原腹地,轄區總面積3415.6平方公里。
在這里,有一幅獨特的手作“健康地圖”,被當地牧民叫作“健康導航”。地圖上,一根根細線將各分場道路緊密相連,把分散在6個分場的3000多戶居民的健康信息精準串聯起來,并以“高、老、糖”等字眼標注著患者的身體狀況。
圖為標注居民信息的“健康地圖”。 袁雪瑩 攝
這幅地圖是2023年繪制的,繪制人是當時剛剛調任到白音錫勒中心衛生院擔任院長的彭俊春。
他告訴記者,這個念頭從他第一次走訪入戶時就有了。“白音錫勒牧場地域遼闊,牧民居住分散,最近的住戶相距幾十公里,醫護人員入戶耗時費力,急救車輛常因不熟悉路況而延誤,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也難以全覆蓋,基層醫療服務面臨著巨大挑戰。”
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彭俊春帶領醫療團隊走遍了轄區內6個分場,對重點人群的家庭住址、健康狀況、特殊需求等信息進行摸排。最后,這些零散的信息被整合成了一張“健康地圖”。
“健康地圖”上,村組道路用線條清晰勾勒并連接起來,每戶居民的門前都標注著姓名,用不同顏色對重點人群進行分類標注。即使是新入職的醫生,也能通過這張地圖快速上手,精準開展醫療服務。
圖為彭俊春繪在筆記本里的手繪地圖。袁雪瑩 攝
衛生院的醫護人員共劃分為6個小組,每個分場均配備一個家庭醫生團隊。根據“健康地圖”上標注的居民慢性病分布特點,對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較多的分場,優先安排經驗豐富的全科醫生擔任家庭醫生;對于孕產婦及嬰幼兒較多的分場,則指派婦幼保健基礎扎實的女性醫護人員進行入戶用藥督導及健康教育。
在“健康地圖”指引下,當地醫護人員入戶時間平均縮短40%,重點人群健康隨訪覆蓋率從之前的75%提升至90%,居民對衛生院健康管理服務的滿意度也從80%提升至90%。
“彭院長他們太負責了!以前看病得跑幾十里路,現在衛生院的醫生經常上門,連我們吃什么藥都記得清清楚楚,真的太感謝他們了。”武玉珍今年78歲,住在距衛生院30公里外的桃林塔拉分場。她患有冠心病,腿腳也不利索。衛生院工作人員每隔4個月就會為她上門進行健康體檢,包括測量血壓,血糖,血、尿常規等。
醫護人員告訴記者,相比于沒有“健康地圖”的過去,如今能更有效地提供健康保障服務,也能為患者的急救爭取有效時間,充分發揮了農牧區30分鐘急救圈的優勢。
(資料圖)圖為彭俊春告知居民藥品注意事項。 袁雪瑩 攝
這份持續更新的“健康地圖”,不僅涵蓋地理信息,還是一份動態的健康檔案。有的老年人去世了,彭俊春和伙伴們就在電腦系統里將這個人的信息封檔;當新遷來居民入住超過半年,大家就為他新建檔,并在地圖上標注出來。“牧區群眾居住流動性較大,我們就這樣實現了動態管理。”
“地圖上的每個點,都是一個家庭的健康期盼。作為基層醫務工作者,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成為牧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彭俊春感慨說。(完)